叶培建向大家讲述了他与“星辰大海”的不解之缘

来源:新华月报 | 2021-07-02 15:41:29 |

曾被授予“人民科学家”称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,亲历并参与了嫦娥探月、天问探火等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。近日,叶培建向大家讲述了他与“星辰大海”的不解之缘。

“扛得住要扛,扛不住也要扛”

2020年12月3日中国航天器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!

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了,而叶培建却站不起来了。几个小时的久坐,腰部的疼痛让他只能瘫坐在椅子上。

“我是个干活的,扛得住要扛,扛不住也要扛。”当谈起任务,这位已经75岁的老院士忘却了伤痛:“当时气氛很紧张,我也不能随便乱走动;另一方面,确实也是在注意整个过程,我们有四个国内首次,首次月面采样,首次月面起飞上升、交会对接、样品转移,应该讲这些都很难。”

“23天是对嫦娥五号十年的检验”

“23天是对嫦娥五号十年的检验。探月绕、落、回‘三步走’能够顺利完成,对我们来说,是交考卷的时候。整个过程连个小毛病都没有,不敢说成竹在胸,但是意料之中。”回首嫦娥五号经历的7年研制、3年储存,作为技术顾问和灵魂人物,叶培建感慨万千。

叶培建直言:“如果三年前发射,也是没有问题的。但嫦娥五号等待的这三年,中国航天人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。”

谈及长征五号失败对嫦娥五号的影响,叶培建说:“即便长征五号失利了,我们也对它充满信心。因为我们国家航天再走一步,必须有更大的运载工具,没有更大的一代工具,我们走不到更深的深空,要允许搞运载的同志有失败的过程,哪能一下子就都成功,所以我们和他们配合在一起找原因查问题。”

“要敢于面对失败,一定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”

成功的道路上必定不会是一片坦途。无论是首次飞向月球的中国探测器嫦娥一号,还是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的嫦娥四号……嫦娥飞天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惊险时刻。

“年轻人没有说因为爆炸就没人去报名当宇航员了,反而是更多的人报名去当宇航员,这说明一种精神:要敢于面对失败,一定能够从失败中走出来。要让困难怕你。”叶培建说。

在叶培建的职业生涯当中,第一次担任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他,便经历了“至暗时刻”。2000年,资源二号01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,然而卫星入轨后的第二天突然间失去了联系。正是敢于面对失败,坚持不抛弃、不放弃,叶培建力主抓住卫星仍在中国上空的机会,发送指令、进行抢救。卫星恢复了正常运行,而且大大超过两年的设计寿命,实际工作了四年多。

“即使是1731克也有很多标志性意义”

月球每个地方都有特点,这次嫦娥五号的落点与以前的探测器相差一千公里以上。嫦娥五号去到的月球风暴洋,可能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地区,还有火山活动。叶培建说:“到这个地方拿月球样品回来,可以对月球的形成、地球的演化、太阳系的演化,提供很多新的数据,对我们是有好处的。”

面对最初设计采样2000克的目标,嫦娥五号最终实际带回的月球样品1731克。对此,叶培建解释说:“我们去的那个地方的月壤比重比我们预想的要轻,虽然罐子装满了还不到两公斤,但科学是带一定探索性的,即使是1731克也有很多标志性意义。”

“我们中国人是第三个从月球带回月壤的,虽然是别人走过的路,但我们有创新、有赶超。”叶培建说。

“一个人没有想象力、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动力的”

叶培建指出,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探月,无论是卫星还是北斗,有几点特别重要:“第一,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利益,各行各业都支持来做;第二,关键还是人。航天人有个特点,一定会把完成国家任务摆在第一位。”

叶培建曾说,“一个人没有想象力、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动力的。”从力主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去,到嫦娥五号获取最年轻的月壤,叶培建始终认为:“要想得更远一点。”

“未来,从无人探月来说,我们要发射嫦娥六号、嫦娥七号、嫦娥八号,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模型,要尽量争取国际合作。第二,我希望早一点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。我想得更远的是两件事,一是小行星如何开发利用,第二就是如何去火星。”叶培建说。(陈芳胡喆彭韵佳蒋芳)


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41 联系网站:85 572 98@qq.com